2025年6月6日,第十一个“全国放鱼日”以磅礴之势席卷中国腹地与海岸。武汉、重庆、长沙、宜昌、扬州、舟山等24座城市如繁星般联动,一场主题为“从高山到大海,助力濒危鱼类回家”的全国性科学放流活动在长江水系与东海之滨同步展开。50万尾承载着物种复兴希望的珍稀濒危及土著鱼苗,在科学指引下回归江河怀抱,为长江与东海生态注入了蓬勃新血。
2025年迎来里程碑式发展,实现近24个市/县区的全域联动,包括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的扬州、武汉、长沙等核心城市,更延伸至宜昌、宜宾等上游节点,以及北京、舟山等非沿江地区。共计26家公益伙伴深度参与"长江有鱼"科学放流活动,筹募资金策划放鱼活动开展,并在各地为中小学生、高校、企业、亲子家庭等群体开展讲座、调研等科普活动,吸引超万人次参与。
舟山作为联动海洋生态的关键节点,于6月6日下午在普陀东港莲洋广场书写了属于东海的动人篇章。普陀科学放生护生联合会与舟山市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精心承办“全国放鱼日”科学放流活动。金慧海洋捕捞专业合作社、朱家尖丁文武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及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,共同助力5500尾舟山特有的大黄鱼苗跃入碧波,向广阔东海进发。这一尾尾金色的生命,承载着修复东海“鱼仓”、振兴传统渔场的深切期望。
自2015年农业农村部设立“全国放鱼日”以来,此项活动已从理念倡导发展为全民共识。2025年更迎来里程碑式跨越——联动范围首次突破传统沿江地域,纵深至长江源头宜宾等上游要津,更延展至北京、舟山等非沿江地区,编织起一张覆盖主要水域的立体生态保护网络。26家公益伙伴深度参与“长江有鱼”项目,线上线下齐发力:他们不仅策划放流,更将科学火种播撒四方,面向学生、企业与家庭开展科普讲座与调研,吸引超万人次亲身参与,将“科学放流”的理念深植人心。放流仪式虽短,其善行却如江水奔涌,泽被深远。当中华鲟穿越激流,当大黄鱼苗游向深蓝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物种的放归,更是一个民族对自然深切敬畏与主动修复的集体意志。从长江的滚滚波涛到东海的浩瀚无垠,24城的科学放流行动正以点点微光汇聚星河,照亮中国水域生态复苏的壮阔航程——每一尾珍稀鱼儿的回归,都在为子孙后代标记一个生生不息的水域未来。